本文目录一览:
- 1、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
- 2、苏轼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原文及翻译赏析
- 3、《和子由渑池怀旧·苏轼》原文与赏析
- 4、苏轼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古诗赏析
- 5、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(苏轼)诗句译文赏析
- 6、苏轼的古诗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赏析
和子由渑池怀旧原文及赏析
1、遥想独骑佳味少,无言骓马但鸣嘶。苏辙曾授渑池县主簿,但未赴任,故曰“曾为县吏民知否”。当年过渑池,曾在当地僧舍停留,壁上题诗。如今才过六载,转瞬之间,老僧奉闲已死,壁上题诗也荡然无存。
2、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系列:古诗三百首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?恰似飞鸿踏雪泥。 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哪复计东西? 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; 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3、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。最后两句,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:“往岁马死于二陵,骑驴至渑池。
苏轼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原文及翻译赏析
1、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(今属河南),忆及苏辙曾有《怀渑池寄子瞻兄》一诗,从而和之。苏辙十九岁时,曾被任命为渑池县主簿,未到任即中进士。他与苏轼赴京应试路经渑池,同住县中僧舍,同于壁上题诗。
2、这就是苏轼此诗不同于禅偈而是有着浓郁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苏轼写这首诗时,年仅二十六岁(苏辙二十三岁),本当年轻气锐,但语气口吻,却已如久历世事的人,似乎过于苍老,偶染暮气。
3、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: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,按传统习惯,他的尸体经过火化,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;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,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。
4、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系列:古诗三百首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?恰似飞鸿踏雪泥。 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哪复计东西? 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; 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《和子由渑池怀旧·苏轼》原文与赏析
这年冬,苏轼经河南渑池入凤翔就职。苏辙送兄至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,苏轼为此写下了《辛丑十一月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,马上赋诗一篇寄之》。
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: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,按传统习惯,他的尸体经过火化,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;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,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。
这就是苏轼此诗不同于禅偈而是有着浓郁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。苏轼写这首诗时,年仅二十六岁(苏辙二十三岁),本当年轻气锐,但语气口吻,却已如久历世事的人,似乎过于苍老,偶染暮气。
苏轼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古诗赏析
①【作品背景】:嘉佑元年,苏轼、苏辙离蜀赴京应考,首次路经渑池,借宿于县中寺舍,一起在老僧奉闲的壁上题诗。嘉佑六年,苏轼与苏辙作别于郑州,之后再次经过渑池,苏辙作《怀渑池寄子瞻兄》,苏轼以此诗和之。
此诗表达对人生来去无定的怅惘和往事旧迹的深情眷念。前四句以雪泥鸿爪比喻人生,把人生看作漫长的征途;后四句照应“怀旧”诗题,以叙事之笔,深化雪泥鸿爪的感触。全诗动荡明快,意境恣逸,是苏轼七律中的名篇。
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; 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(苏轼)诗句译文赏析
1、此诗作于苏轼经渑池(今属河南),忆及苏辙曾有《怀渑池寄子瞻兄》一诗,从而和之。子由:苏轼弟苏辙字子由。渑(miǎn)池:今河南渑池县。这首诗是和苏辙《怀渑池寄子瞻兄》而作。
2、这年冬,苏轼经河南渑池入凤翔就职。苏辙送兄至离京城一百四十里的郑州西门外,苏轼为此写下了《辛丑十一月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,马上赋诗一篇寄之》。
3、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; 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4、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那复计东西。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何由见旧题。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5、①【作品背景】:嘉佑元年,苏轼、苏辙离蜀赴京应考,首次路经渑池,借宿于县中寺舍,一起在老僧奉闲的壁上题诗。嘉佑六年,苏轼与苏辙作别于郑州,之后再次经过渑池,苏辙作《怀渑池寄子瞻兄》,苏轼以此诗和之。
6、蹇,跛脚。苏轼自注:「往岁,马死于二陵(按即崤山,在渑池西),骑驴至渑池。
苏轼的古诗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赏析
1、苏轼得诗后,则以这首《和子由渑池怀旧》与之想和,在诗中,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,以乐观的姿态,来宽慰弟弟。
2、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; 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
3、老僧已死成新塔,坏壁无由见旧题。往日崎岖还记否,路长人困蹇驴嘶。【赏析】这么多年来,一直像云一样,在飘;偶尔变了雨,亲吻几下大地,经不住太阳的诱惑,终又变回一缕云,接着漂泊。所以喜欢东坡这首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