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联句诗的起源追溯
1、联句早在西汉时就有了。据说汉武帝时造了一座柏梁台——以香柏为梁,故称柏梁台。武帝设宴于台上,叫君臣作诗,能做的方得上座。参加者共二十六人,做的是七言诗,每人一句,每句押韵。
2、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,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。明洪武年间(1368-1399年),在江西庐陵(今江西省吉安市)地方,出土一尊特大铁十字架,上铸有三国时代孙权赤乌年号(238-250年)。
3、对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汉朝,当时的文人士大夫常常以对联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。然而,对联的真正发展和普及还要追溯到唐宋时期。
思君祗欲倾家酿,待警同谁赋柏梁意思
其中,“思君祗欲倾家酿”是借用酿酒的比喻来表达诗人倾尽心血思念爱人的心情,“待警同谁赋柏梁”则是寄望能有志同道合的友人,一起创作象征着离别的《离骚》。整句话意为:我思念你就像满月一般,夜夜都在减少光华。
是时也,并为强国者有六,然而四海同宅西秦,岂不诡哉! 自我高祖之始入也,五纬相汁以旅于东井。娄敬委辂,斡非其议,天启其心,人惎之谋,及帝图时,意亦有虑乎神只,宜其可定以为天邑。
”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《略解》…… 自是之后,盛重于时,文多不载。司空张华见而叹曰:“班、张之流也。使读之者尽而有余,久而更新。”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,洛阳为之纸贵。
译文:在这个地方荆轲告别燕太子丹,壮士悲歌壮气,怒发冲冠。昔日的英豪人已经长逝,今天的易水还是那样的寒冷。在军登城楼,唐代:骆宾王 原文:城上风威冷,江中水气寒。戎衣何日定,歌舞入长安。
柏梁台诗的评价
汉时卫霍营平,纠纠虎臣,然《柏梁诗》“郡国士马羽林材”、“和抚四夷不易哉”语,无愧七言风雅。《封建三王有》及屯田诸疏,两汉文章皆莫能及,然《三王表》或幕客所为。
汉武帝柏梁台联句诗,其故事背景始见于《三辅黄图·台榭》;称其诗为联句诗体始见于刘勰《文心雕龙·明诗》;其联句诗内容始见于《古文苑》卷《艺文类聚》卷五十六和《三秦记》等书篇。
“柏梁体”又称“柏梁台体”“柏梁台诗”,一般古体诗只要求双句押韵,近体诗则多是首句入韵,隔句押韵,这种诗每句七言,都押平声韵,全篇不换韵。柏梁体是七言诗的先河。
对于《柏梁台诗》的年代、作者和内容,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,人们对该诗的真伪提出了质疑。学术界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,一种认为《柏梁台诗》不伪,另一种认定其诗为伪作。
两汉四百年间,全篇由七言构成的作品今天被人们提到的有两首,第一首是汉武帝时的君臣联句,即所谓《柏梁台诗》。这首诗出于后代小说,漏洞甚多,原不可信,而且生编硬凑,堆砌敷衍,也完全没有什么诗味。第二首是张衡的《四愁诗》。
汉武帝元封三年,作柏梁台,诏群臣二千石有能为七言诗,乃得上坐。日月星辰和四时(皇帝)。骖驾驷马从梁来(梁孝王武)。郡国士马羽林材(大司马)。总领天下诚难治(丞相石庆)。
句句押韵的七言古诗称为“——体”
曹丕《燕歌行》秋风萧瑟天气凉,草木摇落露为霜。群燕辞归鹄南翔,念君客游多思肠。慊慊思归恋故乡,君为淹留寄他方?贱妾茕茕守空房,忧来思君不敢忘,不觉泪下沾衣裳。援琴鸣弦发清商,短歌微吟不能长。
句句用韵的七言诗,称为柏梁体。据说,汉武帝建筑柏梁台,与群臣联句赋诗,要求句句用韵,所以这种诗体被称为柏梁体。律诗是一韵到底的。古体诗可以一韵到底,也可以换韵。而且可以换几次韵。
《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》的文学体裁:七言古诗。七言古体诗:也称为七古,为古体诗的一种,是与近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。
柏梁体柏梁体又称柏梁台体柏梁台诗,句句押韵。据说汉武帝筑柏梁台,与群臣联句赋诗,句句押韵,所以这种诗称为了柏梁体。例如,《燕歌行(节选)》(曹丕)秋风萧瑟天气凉(liáng),草木摇落露为霜(shuāng)。
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,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(以平声收尾则押韵,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。五言多不押,七言多押),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;古体可用平声韵,也可用仄声韵;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。
七个字一句在诗或是七绝、或是七律、或是七古。七言绝句是汉族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,简称七绝,属于近体诗范畴。 [1] 此体全诗四句,每句七言,在押韵、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