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目录一览:
...豆蔻梢头二月初,春风十里扬州,卷上珠帘总不知,多情却似总无情...
《赠别二首其一》唐代杜牧。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多情却似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。蜡烛有心还惜别,替人垂泪到天明。翻译: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
全诗:赠别 唐代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馀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译文:姿态美好举止轻盈正是十三年华,活象二月初含苞待放一朵豆蔻花。
杜牧 〔唐代〕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译文: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,举止轻盈美好,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,初现梢头的豆蔻花。
全诗: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这首诗歌出自唐代杜牧的《赠别二首·其一》,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,举止轻盈美好,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,初现梢头的豆蔻花。
《赠别·杜牧》原文与赏析
1、诗人用精炼流畅、清爽俊逸的语言,表达了悱恻缠绵的情思,风流蕴藉,意境深远,余韵不尽。就诗而论,表现的感情还是很深沉、很真挚的。杜牧为人刚直有节,敢论列大事,却也不拘小节,好歌舞,风情颇张,此诗亦可见此意。
2、多情却似总无情, 唯觉樽前笑不成。蜡烛有心还惜别, 替人垂泪到天明。这首诗抒写诗人与一位歌妓的别情是新颖别致的。恋人离别本自难舍,又因各种原因后会难期,此时的恋情别意,是难以用语言来宽慰和表达的。
3、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【诗文解释】身姿轻盈的十三四岁的女孩子,像二月的豆寇花一样娇美。春风中走遍了十里扬州路,卷起珠帘,所见女子都不如她漂亮。
4、全句:赠别二首·其一 杜牧 〔唐代〕娉娉袅袅十三余,豆蔻梢头二月初。春风十里扬州路,卷上珠帘总不如。译文:十三四岁的少女姿态袅娜,举止轻盈美好,就像二月里含苞待放,初现梢头的豆蔻花。
5、《赠别·娉娉袅袅十三余》是唐代诗人杜牧为一位红颜知己而作,从同题另一首(“多情却似总无情”)看,彼此感情相当深挚。不过那一首诗重在“惜别”,这一首却重在赞颂对方的美丽,引起惜别之意。
多情却似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是什么意思
多情的人却像是无情人儿一样冰冷,在离别的酒宴上只觉笑不出声。蜡烛仿佛还有惜别的心意,替离别的人流泪到天明。原文:多情却似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。蜡烛有心还惜别,替人垂泪到天明。
“多情却似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”的意思是:聚首如胶似漆作别时却像无情,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。此句出自唐代杜牧的《赠别》,原文:多情却似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。蜡烛有心还惜别,替人垂泪到天明。
这四句的意思是聚首如胶似漆作别时却像无情,只觉得酒筵上要笑却笑不出声。案头蜡烛有心它还会依依惜别,你看它替我们流泪直流到天明。出自唐代诗人杜牧《赠别二首》的第二首。原文:多情却似总无情,唯觉樽前笑不成。
【翻译】 聚首如胶似漆作别却象无情;只觉得 酒筵上要笑笑不出声。案头蜡烛有心它还 依依惜别;你看它替我们流泪流到天明。 【鉴赏】 这一首抒写诗人对妙龄歌女留恋惜别 的心情。